1.造车,执着还是执念

2.入选北京市重点工程项目后 小米汽车尚缺造车资质

3.小米公司最主要的投资机构是哪家?

造车,执着还是执念

小米汽车10亿-小米汽车造车

这几天有媒体曝出消息,称苹果向几家位于台湾省的汽车零部件厂商提出了备货要求;苹果的汽车产品已经在加州开始路测,有可能在明年就发布。传了近十年的“苹果造车”总算有了个硬一点的实锤。

其实,苹果曾经有个半途而废的“泰坦计划”,彼时,正是业界自负的大谈“尊重传统”之时。但苹果一直没有放弃造车的野心,此后一直把力量集中在自动驾驶领域。如今,不论苹果造车的靴子何时最终落地,这波消息的传出,至少符合坊间的期待。

特斯拉的一路狂飙,以及“汽车中概股三傻”的优异表现,已经证明了汽车的定义正朝着新的方向发展。包括丰田、大众等巨头,也都一再强调向科技公司、出行公司转型的决心。市场上并非不需要大众、丰田的产品,但大家也更期待,一个曾经横扫手机及其他IT产品市场的高科技公司能够给汽车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。

对于在疫情影响下恢复最快,最具活力的中国市场来说,2020年似乎已经第二波造车新热潮之年。5、6年前,包括BAT,以及乐视等互联网公司,率先提出了“颠覆”的想法,但几年后,随着一些PPT公司的倒掉,大浪淘沙后的造车新势力艰难图存。而几大互联网平台,从挟带垄断一切的意气,变得相对现实,改为从不同的角度抢占“新四化”空间,并引导各大车企站队。

今年则不然,一则是新势力的头部企业在股市抢滩登陆,让资本市场从新的维度去评判车企的市值;二则是新能源车市场从下半年开始确实呈现了良好的增势。在此基础上,传统车企们一边酸酸的抱怨自己的市值被严重低估,一方面开始加大投入。大国企更坐不住,北汽、东风、上汽等分别推进自己的高端新能源品牌,再加上其他领域玩家纷纷进场,一时间,产能过剩的现实,以及李书福“未来汽车企业只剩2-3家”的预测,都被抛诸脑后。

在新的玩家中,最具典型性的就是恒大和华为,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理念和路线,也跟各自决策者的个人风格紧密相关。

恒大的造车路线,就像许老板本人一样张扬。一年多前,恒大“召集”了全球最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,许家印在大会上以“买买买,合合合,圈圈圈,大大大,好好好”这样最洗脑、最粗暴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玩法。短短一年间,恒大不但发布了六款车的造型和定位,首款产品恒驰1已经开启了路测。这一过程引发了不少争议,但符合恒大一贯的策略,复制传统模式,以高投入、高姿态入场,实现“直线超车”。其背后,是许家印做啥啥行,登顶工业之巅的执念。

恒驰汽车首款产品路试

华为的造车之路,并非低调,还有些“欲语还休”。2019年5月,华为才成立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;如今,华为已经在智能车云、智能网联、智能座舱、智能驾驶和智能电动等领域全面布局,推出颇具竞争力的产品。而且,华为先后与北汽、长安等大国企在造车领域深度合作,不久前,华为王军还表示,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“HI”logo将要打在汽车上。这些动作,已经让此前BAT进入汽车领域的动作相形见绌。

2020北京车展上的华为展台

但与此同时,华为“不造车”的态度持续而坚决。在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提出之初,华为就表示要做“增量供应商”。最近网上又传出,任正非提出“以后谁再建言造车,干扰公司,可调离岗位,另外寻找岗位”。可是,谁能说华为已经达成的这一系列结果,不是在造车呢?当华为掌握了汽车行业通往下一阶段的核心技术,那剩下的四大工艺,已经不是障碍。反而,华为把很多重资产、高投入的事情留给传统车企,突出了自己的利润空间和关键价值。华为的道路,其实是“不造而造”,是真正的弯道超车。

相似但又有差异的例子是滴滴。11月,滴滴和比亚迪联合发布了网约车专用车型D1。可以理解为,这款车结合乘车场景,打造了新的“智能座舱”的概念,为乘客带来了更舒适的乘坐体验,为司机的工作提供了更多便捷。虽然说滴滴可能由此背负重资产的包袱,但也使滴滴所掌握的数据,从手机端,进入到车机端。滴滴已经渗透到对车的定义阶段,这是另一种高维度的造车。

比亚迪和滴滴合作的D1(来自比亚迪汽车微博)

从华为和滴滴的造车路线可以看出,伴随着技术的革新,以及汽车定位的变化,传统的汽车产业链也在发生改变。汽车主机厂的核心位置受到挑战,其速度比想象中来得更快。掌握核心技术、核心数据的企业,会起到更大的作用。以北汽旗下ARCFOX为例,麦格纳、华为等企业在造车过程中深度参与,而ARCFOX在尽可能淡化北汽的存在感,反而更突出麦格纳在生产领域、华为在创新技术领域的知名度和先进性。尽管可以从传统的认识上,把这款车纳入北汽新能源的产品线,但实际上这款车的主体已经发生了变化,成为一种高端共创产品。谁能不承认,这款车如果是华为品牌,早就卖疯了呢?

D1更是如此,可以理解为比亚迪是制造商,滴滴是运营商,但谁是主导,也很难界定清楚。当滴滴再和其他车企深度打造产品时,其价值就凸显了。

如果再放眼望去,丰田将把e-Palette自动驾驶车在奥运会上用于运动员接驳。如果这款车未来的使用场景,如同2018年CES上发布的那样,在一个平台上承载不同的需求,那这款车是不是丰田品牌还重要吗?

2018年CES上亮相的丰田e-Palette概念车

再返回来看恒大或宝能进入汽车产业的路径,如果仅仅是把既有的资源,用于销售渠道,那造出来的产品,无论在技术上如何先进,方式上还是略逊一筹。

最近小米造车的传闻,也炒得火热。好事者甚至搞出了品牌和,让不少人信以为真。其实对于小米来说,重要的不是造车的执念,而是占领用户心智的执着。小米的家电产品,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,小米的智能生态已经形成。如今,传统汽车产能过剩,工厂、资质都已经不是核心问题。小米手握300亿现金,又宣布增发10亿股,真正想投身汽车领域,仍然是大概率事件,但不会采取传统的形式。

网传小米生产的汽车,已被辟谣

届时,小米只需一句话:“顺应年轻用户的需求”,就可以“揭竿而起”。对于小米的生态积累来说,造车是个水到渠成的过程。小米生产的汽车,无疑将成为小米系列产品的龙头。

相比起来,华为的优势在于核心技术,小米的优势在于用户的积累。不过,近日有传闻,华为的汽车BU并入了消费者业务部门,华为的野心,不已经昭然若揭了吗?

从这个形势来看,一些当前的“造车新势力”企业,已经不能算“新”势力,如果他们仍然以制造物理意义上的新车为目标,只是叠加了一些科技体验,那他们所面临的竞争环境,仍然是传统意义上的车企,就很难寻找自身优势。真正的新势力,造的是“汽车生活”与“汽车生态”,这种新势力的定义,也和现在有很大不同。当然,并不是说华为、小米这样的企业,可以无视汽车产业百年的积累。做一款电动车,无论有多少用户,有多丰富的生态,也绝非易事。所以当我们分析这种新造车的路径时,当事者也应当秉持敬畏之心,而不是以为财大气粗就能急于求成。

由此看来,更新一代的造车,是在造高科技和用户粘性带来的新生态,狭义的车长什么样,并不是最重要的。当我们对苹果汽车的发布时间感到好奇,对恒大汽车的未来抱以观望态度的同时;对未来的华为、小米汽车,已经可以“知其所以然而不知其然”了。

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,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。

入选北京市重点工程项目后 小米汽车尚缺造车资质

近日,小牛创始人李一男的造车创业项目,随着自游家NV的亮相进入了新阶段。而早期高调宣布造车的小米、百度反而推进缓慢,股价也在不断下跌。当然也不是全是坏消息,小米先是内部邮件确认,任命 ARCFOX 极狐汽车前 总裁 于立国,担任小米汽车副总裁兼小米汽车北京总部政委,负责统筹小米汽车综合管理工作、专项业务推进以及小米汽车北京总部组织和人才建设。

另外,2022年北京市将继续实施"3个100"市重点工程,总投资约1.2万亿元,年内计划完成投资2802亿元。其中在先进制造业栏目中,小米汽车项目排在新建项目第一位,意味着将在今年加快开工建设。这对于小米汽车来说,无疑是个好消息。

造车项目入选北京市重点工程

每年年初,各地政府都会发布重大工程建设项目,坐拥首都优势地位的北京市也不例外。据市发改委日前介绍,经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,2022年北京市将继续实施"3个100"市重点工程,突出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新需求,集中推进100个重大科技创新及高精尖产业项目、100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100个重大民生改善项目。今年"3个100"市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约1.2万亿元,年内计划完成投资2802亿元。

去年的11月27日,北京亦庄官方微信发布消息,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小米科技签约仪式举行,随着双方签订《合作协议》,正式宣告小米汽车落户北京经开区。据悉,小米汽车项目将建设小米汽车总部基地和销售总部、研发总部,将分两期建设年产量30万辆的整车工厂,其中一期和二期产能分别为15万辆,预计2024年首车将下线并实现量产。

而在签约之后,小米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制造项目,也入选了今年的北京市重点工程计划,先进制造业栏目中,小米汽车项目排在第一位,意味着将在今年加快开工建设。目前,相关的土地腾退和拆迁工作正在进行中。

小米汽车制造基地将坐落于亦庄与通州交界的马驹桥智造基地,其中一期是一片农田,二期则涉及村落拆迁。据悉,"马驹桥智造基地腾退指挥部"去年已经成立,制造产业区土地一级开发项目总占地650公顷(9750亩),分东部3300亩、西部4平方公里(约6000亩)区域。

按照最快的工期建设,小米制造基地估计需要一年的时间,毕竟它是全新的入局者。像 特斯拉 这样的熟手,上海超级工厂也用十个月的时间,创造了行业纪录。因此,首款车2024年推出也算是按照既定节奏了,不知道是否会赢得消费者的青睐。而目前,小米汽车相关的高层管理人员正逐步到位。

造车高端人才基本到位

尽管工厂建设还是加速推进,不过小米汽车的在人才引进上也是不惜重金。首先挖角吉利研发关键人物——吉利研究院院长胡峥楠,或许是竞业协议的限制。胡峥楠加入了雷军管理的顺为资本担任投资合伙人。

今年年初,小米集团发布内部邮件称,任命于立国担任小米汽车副总裁兼小米汽车北京总部政委,负责统筹小米汽车综合管理工作、专项业务推进以及小米汽车北京总部组织和人才建设。这个任命可以看出,极狐的工作经验让于立国成为小米汽车的二号人物。

而除了汽车行业内人才,雷军还将一批精兵悍将投入造车业务,包括小米集团合伙人、中国区总裁卢伟冰、CFO林世伟,以及分管人事、大家电等业务的几位联合创始人。可以说,为了造车小米重金投入,承诺要在10年内拿出100亿美元,而且首批已投入100亿元人民币。

造车资质依旧是拦路虎

除了人才和基地基本准备就绪,造车资质依旧是小米的拦路虎。此前有消息称小米有意收购宝沃工厂,而现在自建基地,或许是要找更便宜的造车资质,当然也可能依靠北京市政府来申请造车增资。而以蔚小理为例, 蔚来 采用的代工模式,用的是 江淮 的生产资质,理想则是通过收购力帆工厂获得生产资质。小鹏先期是海马代工,后续自建工厂获得生产资质。

尽管小米,作为蔚来和小鹏背后的投资人,雷军对造车这件事有多烧钱应该不陌生。但为了IT企业转型,雷军依旧大手笔造车,也算是顺势而为。毕竟苹果、华为等早已开始布局汽车行业。财报显示,小米2020年全年净利润130亿元。如果按照雷军计划,每年拿出10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64亿元)造车,相当于花掉小米一半的净利润。

这样的烧钱造车,并未让雷军停步,相反为了造车小米还先后投资了包括纵目科技、禾赛科技、几何伙伴、裕太微电子、孔辉汽车、黑 芝麻 ( 查成交价 | 车型详解 )智能、赣锋锂电、卫蓝新能源等在内的多家供应链企业,涵盖ADAS、高阶自动驾驶、激光雷达、4D毫米波成像雷达、车载芯片、电池等众多核心技术领域。 @2019

小米公司最主要的投资机构是哪家?

  小米公司是一家比较大的规模企业,我自己也很关注这家企业的情况,因为我是理财师,对于一些著名企业需要认真研究,因此我对于小米企业的投资机构有一些了解,下面我说一下,个人收集信息,有错误的话,希望见谅:

  第一、小米公司投资机构很多,其中有HFHG公司的投资,这个投资最早的时候是在2009年初期开始的,当时的投资机构不是很多,对于小米公司来说,这是第一次机构性投资,对其帮助不小。

  第二、2010年以后小米企业越来越好,投资的机构逐渐的开始规模化,其中投资方晨兴资本和启明以及IDG为最大,他们的投资金额,估值达三亿美元左右,这是小米企业开始做大做强的一个基础资金。

  第三、小米公司在2012年以后开始战略性的进行投资,本身的融资水平也在增加,这时候小米公司的机构投资人逐渐增加,小米公司本身的估值达到10亿美元以上,此时高通投资开始投资小米公司。

  第四、最近两年小米公司的业务继续扩大,而且开始向其他的行业有所进展,这种情况下,小米公司的投资人也在继续增加,最著名的是淡马锡六家投资机构的进入,这对小米公司来说是一个利好的消息。

  综合上面的情况,我们可以看到小米公司的投资机构,现在的规模在不断扩大,未来的小米企业应该会越来越潜力巨大,我相信中国本国的企业会越做越强,希望我的回答,可以得到大家的喜欢。